首页 > 党员天地 > 党员文萃
登乌石峰 坐忘西湖
 
作者:郑瑶    来源:农工党拱墅区二支部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0-19

    乌石峰并非名川大山,而是西湖宝石山上极其普通的一块岩石。但因为有登临高处以观西湖之便利,故宝石山登山图专门标有他的大名。
  一般而言,观赏西湖有三个视角。一是堤岸观湖,有移步换景之趣;二是湖中观景,际山环碧中有风帘翠幕之美;三是登高望湖,湖光山色则尽收眼底。蛤蟆峰和乌石峰位踞宝石山一东一西,素来是登山望湖的最佳去处。只因蛤蟆峰边上的保俶塔名声在外,游人众多,少了一分登高望远的宁静孤独意境,乌石峰则不为外人所知,加上石头实在很小,容不下几个人,反而更能得玉树临风之意。
  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清晨或黄昏,沿浙大附中公交站边上的山阴小道,拾级缓步而上,经银鼓洞、金鼓洞直达山脊,西折数十米便见乌石峰兀立山巅。曾经见过上世纪西湖老照片,宝石山上的植被不像如今这么繁胜,随便站在山脊的任何一个地方,都可以将西湖尽收眼底。如今山上大树小树到处都是,虽然绿荫满地却把风景遮挡,乌石峰便更显其地理优势了。
  岩石顶部不过两米见方,五米之下便是树林,因此或站或坐都不会有摔下山去的担忧。此时远远望去,西湖波光鳞鳞,游船往来其中,苏堤绿树葱笼,恍如一条气势如虹的苍龙,猛然将西湖分成两半。里西湖水面较小,游船多为小型手划之类,点点滴滴地随意撒播湖面之上,与西侧的曲苑风荷和花港观渔相映成趣,尽显山水园林幽静之美。外西湖则湖面开阔,小赢洲、湖心亭和阮公墩三足鼎立,电动游船穿梭其间,身后划过一条条长长的尾巴,让西湖显得动静相宜。此景此情,如在清晨阳光映照之下,有百舸争流的生机;而在黄昏晚霞满天之际,则有渔舟唱晚的诗意。
  登高远眺往往会让人有纵情山水、仰天长啸的冲动,因此你会不时地听到山中有人高声呼喊。当然,这种呼喊不同于喊山,喊山必需有山的回应,而站在宝石山上的呼喊似乎只是表达心中自然而然的快意而已,久而久之竟成了杭州人煅炼身体的一种方法。有时在山上湖边走着走着,身边的一位大妈大爷突然竭尽全力,猛然一声长啸,初来乍到杭州的外地人,往往惊心动魄吓得不轻。搬到杭州生活久了,也就慢慢习惯了,便觉得这些煅炼方法似乎挺有道理,且省钱又省事。中国人养生注重“精气神”,大凡歌唱家多为长寿者,皆因炼气可通血脉。凡夫俗子不懂唱歌,张口就喊来得方便,血脉贲张痛快淋漓,不失为通气养生的好办法。因此,我每每站在乌石峰上,四顾周边无人的时候,通常也会喊上两句,不仅浑身舒畅,而且有高人名士呼啸山林的快意。
  但更多时候,当我站在山巅面对醉人的湖光山色,通常会有欲辨已忘言的窘困。
  佛家说人生有三重境界,第一重是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而王国维先生也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境界,第一境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;第二境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;第三境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
  看来疑问各有不同,但寻求答案的过程却相似,都需要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。探寻西湖之美大抵也是如此。在有些人看来,西湖不过是一汪清水,湖边堤上走过几遍,便不想再玩了,想必这就是第一重境界吧!而有些人发现,西湖不仅有山水之美,变幻于四季晨昏之际,而且有人文之盛,处处沉淀历史底蕴。因此,对许多人而言,西湖之美是难以言语的,我也有类似的窘迫,这大概就是第二重境界吧!
  有天黄昏,当我再一次来到乌石峰顶,坐看西湖伴着晚霞在暮色中消褪,我突然发现西湖依然还在心中。正如渐修之后的顿悟,当你告诉自己要放下一切,你是无法真正做到放下一切的;只有当你忘记自己要放下一切,那一刻你才真正放下了一切。曾经无数次念念不忘地在山水之间探寻西湖之美,想知道西湖究竟美在哪里,却无功而返。而当我在高山之巅,坐忘西湖的那一刻,却拥有了一个完全的西湖。
  有举世盛名而不拒人于千里之外,西湖以她的温婉平和,接纳人世间的一切纷争变化。物是人非、湖山仍然。这就是人们与西湖为伴,领悟到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,以及顺其自然、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吧。如此看来,西湖能历经千年而魅力依旧,大概就是因为你看与不看,她都在那里,与朝阳一同醒来,与落日一同睡去。
  不以美为美,则大美而无不美。若想知道西湖到底美在哪里?首先要问自己,西湖哪里不美?!

附件: